這篇報導真的很值得省思,若跟不上速度,就只能被擠到後面。 

http://paper.udn.com/udnpaper/POH0039/281085/web/index.html#02

 

紐約時報「創新報告」一周年

那福忠

 

一年前,紐約時報一份高層內部文件在網上洩漏出來,這份文件是發行人 Arthur Sulzberger Jr. 命兒子寫的「創新報告」(Innovation Report),報告長達 96 頁,說紐時嚴重數位落後,要趕快追趕,全球新聞媒體紛紛刊載評論,造成轟動。對紐時來說也許是家醜,但對新聞界來說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,因為報告的內容幾乎是所有傳統新聞媒體的寫照。

編輯部偏向印刷版,是這篇報告評議的重點:網版發稿要延到印刷版截稿;大型製作要延到星期天見報,因為星期天的報紙可單獨發行,讀者最多,線上讀者卻最少;行動版仍用印刷版的結構;傳統的報導方式仍用作雇用與升遷的標準;名字一旦出現在 A1 版,就被譽為金牌記者。紐時素來給人「數位優先」的印象,事實正好相反。

報告說編輯部築有很高的圍牆,甚至像蠶繭,完稿之後就拋出牆外,讓設計與生產部門後續處理,編輯部不允許外人踏進一步。許多高水準教人稱道的報導,因欠缺數位工具,使報導的追蹤與連續落後,以致高品質的內容因拖延沖淡了價值。

缺乏創意解決財務困境,是創新報告的另一評議。紐時的年營收來自印刷版為 14 億美元,來自網路版僅有 3 億 2000 萬美元,印刷部份占廣告總營收的 75%,也占總發行營收的 82%。當然這個差距目前還沒有人知道怎麼拉近,但不斷的擴大網路空間,只有使廣告點閱率下降。

事隔一年,在本月初世界新聞媒體大會上,發行人 Arthur Sulzberger Jr. 提出報告,說一年前創新報告裡所有的建議,他們都在一年內完成了,也就是完成了數位轉型的基本建構。同時找了一位助理編輯為共同報告人,因為這位編輯是第一個從業務部門轉到編輯部門的人,現身說法創新效果。他二人報告這一年主要完成的事有:

  • 紐約時報新增了三個小組:讀者開發、編輯分析、編輯策略。另外對搜尋、社群、社區也都單獨設立工作小組。
  • 數位流量比一年前增加了 28%,行動流量比一年前增加 50%。
  • 過去六個月,紐約時報的讀者增加了 25%。
  • 報社回雇最近裁撤的人力,但給予新的工作與功能。
  • 國際訂閱成長快速,國際讀者比國內(美國)讀者多三分之一。
  • 紐約時報大部份營收從廣告轉為訂閱,發行人特別說這很難想像,因為以前都是廣告佔 90%。
  • 傳統的「第一版會議」,提前到早上 9:30,但不再是決定印刷版 A1 的內容,而是把焦點放在一天內如何運用不同的數位平台。
  • 至於月前與臉書合作的即時文稿 (Instant Article) 實驗,發行人說臉書是很好的合作夥伴,效果很好。即時文稿是紐約時報把部份文稿交由臉書,讀者透過 iPhone 臉書快速下載免費閱讀。

參加世界新聞媒體會議的人很多也是報紙的發行人,對 Arthur Sulzberger Jr. 的報告,認為是衷心之言,在最危險的時候保護了新聞人才。有一件事這位發行人在會議上沒報告,對古老的紐約時報來說是算是數位創新,就是時報雜誌的 Walking New York (漫步紐約)。

圖是今年 4 月 23 日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,地點是曼哈頓熨斗大廈前的廣場,其中一名高 45 米、穿灰色條子衣服的人,是來自中亞的 Elmar Aliyev,年僅 20 歲,目前在一家餐館工作,是有代表性的新移民。這個封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幅合成的圖片,可能是用 Photoshop 做的,但實際上是法國藝術家 JR 的作品,貼到這塊個三角形的徒步廣場,然後空拍的照片,看起來正如封面的標題漫步紐約 。

沒人會相信這是紐約時報製作的,但這的確是紐約時報的點子,為的是配合這期雜誌報導移民。紐約有從全球各地的移民,至少有 300 萬每天默默走在街上,所以要藉封面的圖片引發大家的關注。這幅巨人圖像從貼上到拆除一共僅有 24 小時,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從身上走過去,走過的人也未必知道腳下的玄機,「視而不見」正是報導的內涵。

紐約時報雇用一架直升飛機拍照,當然不止空拍幾張照片做雜誌的封面,一口氣拍攝了 5 分鐘的虛擬實境影片,可以讓很多人身歷其境看到行人走在圖像上,以及曼哈頓一些大樓的從空俯視的壯觀景色,這段影片在紐約的數位影視大展 NewFronts 發表,用 Google 或三星的虛擬實境頭盔觀賞。

用虛擬實境報導新聞,感動與震撼的效果,遠遠超過文字與影視,唯製作困難,只有大型新聞媒體有能力,紐約時報起了個頭,或許能逐漸把虛擬實境導入新聞報導的常軌。

Arthur Sulzberger Jr. 繼其父任紐約時報發行人 23 年,任集團董事長 18 年,說過一句發人省思的話:如果你還沒失敗過,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。我們一年後再看紐約時報做了哪些努力。

下面是紐約時報提供的一段影片,24小時內張貼與拆除巨幅人像的快動作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媒體 報紙雜誌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na Lin @Can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